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

儿童节快乐!

老师们准备了一系列精彩的节目给大家。
祝大家有个愉快的儿童节!

2005年9月29日星期四

脑筋荡秋千

同学们:
又是有奖游戏时间了!

1。扣留一半,跑掉一半
(猜一个字)

2。去了八人还有一口,去了一口还有八人 
(猜一个字)

3。你没有他有,天没有地有
(猜一个字)

4。远看像头牛,近看没有头
(猜一个字)

知道答案的同学,请到“欢乐小镇”的网址呈交答案。截止日期是十月十三日。
祝你们好运!

2005年9月28日星期三

窗边的小豆豆(二)

续。。。

  事情就发生在上个星期。妈妈被小豆豆的班主任老师叫去,听到老师明确地对她说:
  “有府上的小姐在,整个班里都不得安宁。请您把她带到别的学校去吧!”
  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又叹息着重复了一句:
  “实在是没办法呀!”
  妈妈吃了一惊,心想:
  “究竟出了什么事……?这孩子都干了些什么,怎么会把全班都搅得不得安宁呢……?”
  老师眨了眨弯弯的睫毛,一面用手抚弄着烫得朝里卷曲的短发,一面解释道:
  “起初,正上课的时候,她总要把课桌盖开开关关地弄上上百遍。因此我就对她说:‘没有事就不要老这样开来关去的。’于是,府上的小姐就把笔记本、铅笔盒、教科书统统塞进桌斗里,然后再一样一样地取出来。譬如听写的时候吧!府上的小姐首先把桌盖打开,把笔记本拿出来。紧接着就‘叭哒’一声飞快地把桌盖盖上。接着又马上打开,把头钻进去,从铅笔盒里拿出写‘a’字的铅笔,再急忙关上,然后动笔写‘a’字。然而,她没写好,或者写错了。于是又把桌盖打开,把头钻进去取出橡皮,再关上桌盖,马上匆匆忙忙地用橡皮去擦,接着又以惊人的速度打开桌盖把橡皮放进去,再盖好桌盖。可是,她又马上打开了。我一看,原来只写了一个‘a’字,就把所有的文具一件一件地收进桌斗里去了。先收铅笔,关上,再打开,再把笔记本放进去……,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。而且当写第二个字母‘i’字时,又是从笔记本开始,铅笔,橡皮……,每当这时候,眼前就是开书桌,关书桌,令人眼花缭乱。简直弄得我目不暇接。可她毕竟还是有事时才这样做的,我也不好说不允许。不过……”
  老师似乎又想起了当时的情景,眼睫毛眨动得越来越快了。
  听到这里,妈妈才有些明白小豆豆为什么要把学校的课桌开过来又关过去的了。
  妈妈想起来了,小豆豆上学头一天,放学回来后曾特别兴奋地向妈妈这样报告过:
  “妈妈,学校真棒!家里桌子的抽斗是这样拉出来的,可学校的桌子上面有盖。和垃圾箱的盖子差不多,只不过更滑稽,什么东西都能收进去,可好玩哩!”
  妈妈眼前仿佛浮现出小豆豆淘气的情景:她坐在从未见过的课桌前,正好奇地把桌盖一会儿打开,一会儿关上。妈妈心想:“这也不能算什么坏事。只要慢慢习惯了,就不会再那样开来关去的了。”但口上却对老师说:
  “我可以常常提醒她……”
  然而老师却用比刚才略高的声音说道:
  “如果仅仅是这么一件事,那倒好了!可是……”
  妈妈觉得浑身一阵紧张。老师把身体稍向前挨近了说:
  “有时我心里正在庆幸:啊,桌子不响啦!谁知这回是正上课时她站起来了!而且一直站在那里!”
  妈妈又吃了一惊,问道:
  “站?站在什么地方呀?”
  老师有点生气地说:
  “站在教室窗户旁边。”
  妈妈不明底细,接着问道:
  “站在窗边干什么呢?”
  老师半吼似地说:
  “为了把化装广告宣传员叫进来呗!”
  把老师的话归纳起来,大致情形是这样的:
  第一节课里,小豆豆把课桌“叭哒叭哒”地弄了一通以后,就离开座位站到窗边往外看去。于是老师心想:如果能安静下来,她站在那儿也可以。然而就在这时小豆豆却突然对着窗外大声喊叫起来:“广告宣传员叔叔——!”
  一般说来,这个教室的窗户对小豆豆来说是很惬意的,然而却使老师大伤脑筋。因为教室在一楼,偏偏又紧靠马路。而且,说到院墙,也仅仅是一道矮树墙。所以小豆豆很容易就能同路上的行人搭话。瞧吧,过路的那位化装广告宣传员被小豆豆这么一喊,果真来到了教室跟前。这下小豆豆可乐坏了,冲着全班同学喊道:
  “来啦!来啦!”
  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听她这么一喊,全都拥向窗边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:
  “化装广告宣传员——!”
  于是小豆豆便向广告宣传员央求说:
  “喂!演一会儿给我们看看好吗?”
  本来路过学校附近的时候,化装广告宣传员是压低了声响的。可由于小豆豆这难得的央求,他便放开了手脚。又是单簧管,又是三弦琴,敲锣打鼓地热闹了一通。这时候老师怎么样了呢?她只好独自站在讲台上,耐着性子等待闹过这阵子去,心想:“就耐心等到这支曲子奏完吧!”
  不一会工夫,曲子奏完了,化装广告宣传员走了,学生们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。然而,令人吃惊的是,小豆豆却仍然站在窗边不动。老师问她:“你怎么还在那里?”
  小豆豆一本正经地答道:
  “要是再有别的化装广告宣传员来了,我还得和他们说话呢!再说,刚才的化装广告宣传员要是回来了,那可就麻烦了。”
  “照这样下去,简直就无法上课啦!这您总该明白的吧?”
  在向小豆豆妈妈介绍上述情况的过程中,老师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。
  妈妈暗自想道:“唔,这么说来,也确实难为老师啦!”
  冷不防老师又用更高的嗓门说了两个字:
  “还有……”

。。。小豆豆还闯出什么祸呢?

2005年9月26日星期一

窗边的小豆豆(一)

同学们,老师看过这本故事书《窗边的小豆豆》后,觉得很感动。
所以从今天开始,老师将在这里把这个故事讲个大家听。
这是一本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创作。
老师放上来的则是由赵玉皎翻译成中文的版本。
英文版本叫《Totto-chan》。
有兴趣的同学也能到图书馆借阅这本故事书。


第一章

在自由冈车站走下大井町线的电车,妈妈拉着小豆豆的手朝检票口走去。小豆豆以前很少乘电车,所以她珍惜的把车票攥在手里,舍不得交出去。她问检票员叔叔:
  “这张票能留给我吗?”
  “不行呀!”
  检票员叔叔说着就从小豆豆手里把车票拿走了。小豆豆指着检票箱里积满了的车票问:
  “这些全是叔叔的吗?”
  检票员叔叔一边匆忙地收票一边回答说:
  “不是我的,是车站的。”
  “喔……”
  小豆豆恋恋不舍地低头瞧着票箱说:
  “等我长大了,也要当个检票员!”
  检票员叔叔这才瞟了小豆豆一眼,说:
  “我的儿子也说想到车站工作,你们一块干好啦!”
  小豆豆稍走开一点,瞧着检票员叔叔。叔叔身体很胖,戴着眼镜,仔细看去,还显得很和善。
  “嗯……”小豆豆把手叉在腰间,一面观察一面说:“跟检票员叔叔的孩子一起干活也不错,不过我还得考虑一下,因为从今天起就要到新学校上学,以后就忙啦!”
  说着小豆豆跑到了正等待她的妈妈身边,并且大声说道:
  “妈妈,我想当个检票员!”妈妈象是早料到了似的说:
  “那么,你原来想当间谍的事又怎么办呢?”
  小豆豆让妈妈牵着手,边走边想。
  “是啊!以前是下决心坚决要当个间谍的。不过,能当个刚才那样的人也不错呀!他能把车票收成满满一箱子呢!”
  “对了,就这样!”
  小豆豆想得很美,仔细观看着妈妈的脸色,扯开嗓门问道:
  “妈妈!我本来是想当间谍的,可现在想当检票员了,行吗?”
  妈妈没有回答。说实在的,妈妈现在心里非常不安。如果马上要去的这所小学不收留小豆豆的话……。妈妈的比帽上插着朵小花,她那漂亮的孔现在变得有点严肃了。她看了看小豆豆。小豆豆正一边在路上蹦跳一边嘴里像机关枪似的说着什么。
  小豆豆并不晓得妈妈心中的忧虑,当与妈妈的视线相遇时,她兴致勃勃地笑着说:
  “妈妈,我什么都不干了,还是当个广告宣传员吧!”
  妈妈有些失望地说:
  “快,要迟到啦!校长还在等我们呢!别说话了,快往前赶路吧!”
  一座小小的校门出现在她们母女俩面前。
  在迈进这所学校的校门之前,小豆豆的妈妈为什么会感到不安呢?要讲原因的话,那是因为尽管小豆豆还是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,却已经被学校开除了。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!!

。。。待续

2005年9月18日星期日

中秋节快乐!



中秋节的来源:

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。根据史籍的记载,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一书中。到魏晋时,有“谕尚书镇牛淆,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
根据我国的历法,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,为秋季的第二个月,称为“仲秋”,而八月十五又在“仲秋”之中,所以称“中秋”。中秋节有许多别称:因节期在八月十五,所以称“八月节”、“八月半”;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“月”进行的,所以又俗称“月节”“月夕”;中秋节月亮圆满,象征团圆,因而又叫“团圆节”。在唐朝,中秋节还被称为“端正月”。关于“团圆节”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。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中说:“八月十五谓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送,取团圆之意”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也说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饼必圆,分瓜必牙错,瓣刻如莲花。……其有妇归宁者,是日必返夫家,曰团圆节也"。中秋晚上,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“团圆”的习俗,即烙一种象征团圆、类似月饼的小饼子,饼内包糖、芝麻、桂花和蔬菜等,外压月亮、桂树、兔子等图案。祭月之后,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,每人一块,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,表示合家团圆。

中秋节时,云稀雾少,月光皎洁明亮,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、祭月、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,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,砌宝塔等活动。除月饼外,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。

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: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,各家都拜土地神。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。

-取材自: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st/2003-09/10/content_1073466.htm

灯 谜 历 史

  灯谜,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;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,它源于生活,用于生活;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。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,使人在增长知识,启迪智慧的同时,又获得美妙的享受。

 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,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。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“廋词”和“隐语”,这是灯谜的雏形。到了汉代“隐语”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。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;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。到了魏代,则称为“谜语”。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,诗谜大量出现,并成为主流。从宋代开始,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,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,吸引行人猜射,“灯谜”就是这样而来的。清中叶以后,谜风大盛,涌现了许多谜师。辛亥革命后,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,到了旧社会,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,有些文人自命清高,片面强调风雅,排斥民间灯谜。解放后,在党的“百花齐放”的文艺方针指引下,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,,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,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目前,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。

吃 月 饼

   闲秦再思《洛中记闻》说,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,味道极美,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,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。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。

到了宋代,月饼有"荷叶"、"金花"、"芙蓉"等等雅称,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。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,"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",酥是油酥,饴就是糖,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。

宋以后,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,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。饼面上的图案,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,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。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,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,用它祭月,用它赠送亲友。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。

传说,元朝初年,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,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,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,人民忍无可忍,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,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,蜡丸中裹着纸,纸上写着誓言,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,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。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“三锦",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"杀紧"。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。

燃 灯

  中秋之夜,天清如水,月明如镜,可谓良辰之美景,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,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。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。

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。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。今人周云锦、何湘妃《闲情试说时节事》一文说:"广东张灯最盛,各家于节前十几天,就用竹条扎灯笼。作果品、鸟兽、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,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。

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,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,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,挂于家屋高处,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。富贵之家所悬之灯,高可数丈,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,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,灯笼两颗,也自取其乐。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。"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。

转载自:http://todaynet.nyist.net/zt/zhongqiu/index.htm

2005年9月16日星期五

尽忠报国

岳飞
岳飞(1103—1141),南宋抗金名将,字鹏举,相州汤阴(今属河南)人。南宋名将。少年从军,力主抗金恢复中原,为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罪名杀害。其著作后人辑有《岳忠武王文集》,词仅存三首,慷慨激昂,豪迈悲壮,充满爱国精神。

满江红
http://i6.sina.com.cn/dongman/flash2/2005422130582841.swf

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
潇潇雨歇。抬望眼、
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
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
莫等闲、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。
靖康耻,犹未雪。臣子恨,何时灭。
驾长车踏破,贺兰山缺。
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
待从头、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



南宋抗击金军的爱国名将、民族英雄岳飞忠心报国的感人事迹家喻户晓。


5个奸臣像跪在岳母墓前